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香檳III Pub男廁互動裝置 (Men’s peeing ga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1DXvsnh6Eo

裝設在時尚PUB-香檳III男廁內的互動裝置當男客酒喝多痛快洩洪時 同時也灌溉了廁所裡的數位花朵當”灌溉”的量越多 也瞄越準時 牆上的花朵也益發盛開茁壯而最後讓花朵綻放登頂的人就是贏家!!

最便宜的互動創意裝置(PIWO燈光藝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AATEFLcJj8

國外有個很酷的例子,就用<整面學生宿舍外牆>的窗戶燈光搞了一個互動-裝置-藝術。我覺得執行方法有兩種,都很省錢:

1. 集合很多很多人,依照馬錶時序切換開關。同學友情支持,不用錢。
2. 用電腦連接總電源,寫個程式來控制。一塊控制卡加上電阻什麼的,應該不用一千元,若想再加上LED模擬,也不會太貴啦。

當然,還是需要設計和排練啦。不是魔術棒點一下就能有的。這個專案應該是叫PIWO(P.I.W.O),請看影片吧,看的時候請記得,他們只是大樓外牆的窗戶歐。真想看到現場表演啊。

引自桑河數位科技
宏宇

Introduction-Office Live天工開物2006互動裝置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7s08VYjuGQ

Live是個很妙的字,它說明了這個作品有著鮮活的概念,巧妙呈現出現代人的辦公室生活文化,更以實境節目的型態現場show給你看,這個裝置由四個辦公座位組成每個座位為一個單元,一個接一個,循環牽動著各個環節。每個單元就像一個工作者,每天無意識地處理自己分內之事藉由電腦相關設備之便,如游魚般,無意識地、規律地處理/從事生產活動,看似獨立卻又相互依存,如同網路時代下虛擬的生產線,疏離卻又環環相扣。裝置始於一隻活生生的金魚–「魚經理」藉由魚游的路徑辨識來觸發辦公文件的列印。開始一連串的職場連鎖反應–文件成為腦力工廠集體壓榨生產的紙團腦袋,產生如泡沫般的構想帶動識別證驅使設計師打卡上工,將一天工作量壓縮在一分鐘內完成精疲力盡收工之餘,不忘提醒一下總機小妹別再混了,在小妹撒嬌甜美的聲音中魚經理得到了最實質而激勵的回饋–一顆魚飼料。這個循環餵食機制讓魚經理得以繼續活下去(That’s how we make our living)進而維持整個辦公室生態循環。展覽最初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智邦藝術基金會展出而後獲2006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 Interactive Art)入選(Honorary Mention)

宏宇

Play the Building




這是瑞典藝術家David Byrne在紐約 "The Battery Maritime Building" 老建築的聲音裝置藝術作品。


聲音的電子零件裝置在老建築的樑柱、暖氣管、水管,這些電子控制讓所有管子產生震動、共振、搖晃而產生聲音,整個互動的三個關鍵形式:wind, vibration, striking。當著老管風琴被演奏時,電子控制牽動了整個建築產生音樂聲響。整個建築本身形成一個很大的樂器。
振欽

法國科學工業城博物館-超大型互動式地板

法國科學工業城博物館 (Cites des Sciences et de lIndustrie) 在 2008-2009 的特展 epidemik 用了約 30 架投影機模組拼接成的超大型互動式地板。

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3X6ZwKLWHT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oOL4oBI3o


振欽

NIKE神桌


Nike Taiwan 最近開設了一間兩層樓的概念店叫 6453 TPE, 在台北東區的巷子內。 xXtraLab 團隊在裡面做了一張 multi-touch 神桌, 包括能夠讓四人在桌面四邊同時使用的新式互動介面。 這張神桌目前擁有 multi-touch 基本常見的功能, 包括對影像的點擊/拖移/縮放/旋轉/播放影片等, 還有 e-mail 轉寄 wallpaper 的功能。 陸續還會擴充整合新的 cool functionality, 例如 USB 及 Bluetooth 下載產品資料。
這張神桌也會搭配 6453 每次不同的 campaign, 更換不同的產品介紹內容。
振欽

綠洲(Oasis)互動藝術作品 (Siggraph 2008)


此作品於Siggraph 2008中 Art Gallery 展出,作者是 Yunsil Heo and Hyunwoo Bang, UCLA。
使用技術:背投的影像偵測
整個互動情境是讓參與者從黑沙中撥開造出封閉池塘小天地,給水池中的小生命悠游其中。但所呈現出來的卻讓人回味,尤其讓人回味到幼時玩撥沙的遊戲,在一堆沙中,去撥玩尋找沙中所藏的秘密。



OASIS (HD) - sand from yunsil heo on Vimeo.




OASIS (HD) - water from yunsil heo on Vimeo.
振欽

介紹-互動藝術:Bloomberg ICE



Bloomberg ICE 是日本Maruonuchi的互動式裝置藝術。作者為Klein Dytham。主要是 interactive Wall 的概念,內容為人與螢幕上的文字與影像互動。



轉載介紹

ahua

數位互動閱讀科技 – 圖形辨識與無線手柄之應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_saRpfFLM

數位互動閱讀結合了圖形辨識和無線手柄(以下簡稱Wiimote)互動體感設計,因而創造出新的數位閱讀經驗。透過圖形辨識的便利與快速性,建立該書資料庫,使其可在自行開發的數位桌面平台上辨識紙本。使用者更可以透過Wiimote和自製之紅外線指示器在書本上註記或進行互動多媒體閱讀,並可減少傳統書本印刷油墨與紙張量,進而達到綠色環保的功效。而此研究目的是讓使用者可以保有傳統書本的閱讀書寫經驗也可享受數位互動樂趣。在這次實務研究我們發現新型態的閱讀方式確實能給予使用者新的感觀,並進一步引起閱讀興趣。其中也發現圖形辨識和Wiimote結合的可能性與應用層面。(全文刊載於2008創新設計研討會)


宏宇
引自http://blog.roodo.com/processing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自動光飛行船 (ALAVs 2.0)



自動光飛行船 (ALAVs 2.0)
作者名稱:傑德.伯克 (Jed Berk)

傑德.伯克 (Jed Berk)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居住在洛杉磯。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加州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碩士。作品多次受邀於世界各地展出如:加州Orange County Museum of Art、奧地利薩爾茨堡Museum of Modern Art、丹麥Brandts、巴西Espaço Cultural Oi Futuro、韓國Art Center Nabi等。
  《自動光飛行船》(ALAVs 2.0; Autonomous Light Air Vessels)是將人、物件與環境間之連線溝通的網絡概念所發展的互動裝置作品。人們藉由無線技術的操作與自動光飛行船開始對話並建立一種親密關係來影 響他們的飛行行徑。《自動光飛行船》反映出我們現今日常生活中網路行為狀態。

ALAVs 2.0的內涵在於它吸引廣大的群眾並且與人們和網路物件共存於一個分享空間的想法作連接。同時展現個體如何共存和學習適應陌生的環境和獨特的生活形式,和超越原本既定概念的「生命」。

勇明

漂流網 ver.-1 (DriftNet ver.-1)



漂流網 ver.-1 (DriftNet ver.-1)
作者名稱:平川紀道 (Norimichi Hirakawa)

平川紀道 (Norimichi Hirakawa),多摩美術大學研究所碩士,日本新生代媒體藝術家,作品《全球方位》(Global Bearing)獲得第八屆日本媒體藝術節優秀獎,並曾在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日本ICC的Open Space 2007和德國transmediale.08等展出,2008年榮獲奧地利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的傑出獎。
  《漂流網 ver.-1》 (DriftNet ver.-1 )是一件以新的方法來認識我們所身處的數位「世界」。全球分佈的網路對於處於島國的日本就如同海洋,像是某種媒介的存在。遠望沙灘上海洋的終端,不正像是 面對搜尋引擎首頁上的虛無場域,展現了我們搜尋的極限和預期的能量。

  在<<漂流網 ver.-1>>上,沒有人是可以自由去選擇連結和瀏覽內容,我們能做的只是凝視波浪的消失或濺起,像是我們真實去上網的一種行為。<<漂流網 ver.-1>>提出一個對我們每日網路互動的另一觀點。

勇明

花顏巧雨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數位設計組
劉嫚妮/高鈺涵/周永耀/許欣智

作者心得
每個人都有栽種植物的經驗,這個作品讓人回味種植物的感受,畫面中的種子需要小心的灌溉澆水才會成長茁壯。螢幕會出現很多的詞彙從螢幕上方落下,像是愛情(愛情,是玫瑰花的花語之一),期待的愛(期待的愛,是瑪格麗特的花語之一)。參與者透過水管將水滴灌溉到樹苗中,一共可抓取10水滴。電腦最後會根據你拖拉的詞語產生出獨一無二的花朵,和依照你的個性選擇的顏色反應花朵的性情風格,從遊戲中可以了解自己的花語個性。

影片說明
畫面中有一顆等待茁壯的種子,使用者必須使用我們提供的道具-水管,來進行澆水灌溉的動作,讓樹苗順利成長。在遊戲畫面中並不會出現水管這個虛擬道具,而是在場景中加入藏入手電筒的真實水管,手電筒的尾端和水管是相連的。當手電筒打開發出亮光,畫面中的雨滴就會跟著手電筒的光移到樹苗的位置上,讓使用者互動空間場所與畫面中的遊戲更能結合。

勇明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鏡花水月

藝術家
魏德樂 , 袁廣鳴 , 吳宗翰 , 孫弘
http://techart.tnua.edu.tw/2_exhibition/flower-b.html

這是一件虛擬實境互動式裝置藝術,創作題材取自「鏡花緣」中,描述花神百花仙子與月神嫦娥的故事。本作品主要以虛擬實境的新技術,創造出3D虛幻的空間。鏡中花,水中月,看似有,卻是無,呈現出鏡花水月,虛幻泡影的意境。

介紹--光之模型

[光之模型]

日本科技藝術創作者傑松尾高弘的作品,如果你從小就住在台北,肯定會喜歡這個科技互動裝置。

參與者戴上特製的戒指,在光和記憶模型地圖上隨意移動,移動到中正區地圖上面大幅的布幕,

就會漸漸浮出該地區的歷史照片。所謂記憶就這樣一幕一幕浮出來的感覺,

沒想到會在頭腦以外的世界上看到。

引用介紹

Ahua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互動音樂盒



小方塊只要一轉變,音樂就會隨著變化。

勇明

互動雷射建築



這個作品讓我覺得以後這個世界,廣告看板會通通,因為它可以把想要的圖案或是文字透過任何的光源在屏幕上書寫,塗鴉、繪畫和描摹圖像。

因為作者跟創作心得我找不到,我會後續在把他補上去

勇明

用餐時刻



用餐時刻
是一個與藝術家郭忠坤先生合作的科技藝術裝置。
作品利用 動畫回饋來彰顯並促進圓桌上人們使用轉盤分享食物的行為。
作品的 另一層詮釋,是以詼諧的視覺效果,強化傳統餐桌禮儀的概念,並間 接促進餐桌上的對話。當有人坐下並旋轉圓盤的時候,動畫便會浮現 並跟著旋轉而有所反應。

他把傳播媒材放在餐桌上,給觀看人有另外一種視覺享受。而我覺得,這樣的構想,以後電視可能就會被淘汰,因為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影像,而我們就不會局限在一個地方。
勇明

運動+旋律


引用轉載
作品:運動+旋律(Motion + Melody)
作者:Mark Lin
國家:美國

“運動+旋律”是由Mark Lin創造的視聽互動裝置,能夠將人體的動作轉化為聲音和視覺媒體。作品由一個套在透明管裏的細小裝置進行視覺輸入採集,同時做動作記錄。設施記錄的視覺資訊能夠同時轉成圖像,並生成類似聲帶的伴奏。“動作+旋律”把真實的時間線索進行扭曲變形,提取出記錄的空間的片段重新組合,創造一個動態的資訊,圖像與聲音都變得虛幻,給人以錯覺,是數位藝術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

Statement
“motion + melody” is a visual and aural interactive digital installation that treats body motion as audio data. A thin visual input device enclosed in a transparent tube serves as the recording head for motion. This visual information is translated into an image and soundscape. “motion + melody” fragments the time line, extracts only a slice of the space, reconstructs it, and dynamically creates illusory images and sounds. This piece presents a unique aesthetic and approach to digital art.

Overview
“motion + melody” works like a musical instrument. It records and interprets visual information by translating an analog signal into sounds. Physically, “motion + melody” also maps the mechanical part of audio systems. It contains an input (record head), an output (speakers) and an inner signal translator. It also has a turntable, which allows the user to scratch the recorded tracks. Unlike normal audio systems, “motion + melody” generates a synchronized audio and visual experience.
Ahua
引用轉載

身體電影(Body Movies)


引用轉載

作品:身體電影(Body Movies)

作者:Rafael Lozano-Hemmer

國家:墨西哥



Body Movies是一種大型公共環境下的互動裝置藝術使用了一個露天的電影院(90米X 20 米) z作為一個投影的螢屏。從8月31日到9月23日在Schouwburgplein廣場(鹿特丹)變成了了一個碩大的互動螢屏。超過數以千計的人像,從鹿 特丹,馬德里,到墨西哥,蒙特利爾,用廣場上自動控制的投影機顯現出來,可是,這些人像都是路過的行人經過投影機後面兒形成的,它的高東從2米到22米不 等,決定於人們和廣場上強光燈的距離,一個由自動追蹤系統所控制的實施攝像機會捕獲到陰影和螢幕上所給出的影相配合,控制電腦便會自動切換到下一個人像場景。

廣場上的行人用者中方式來參與了並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情緒。在任何一個時間,這個系統可以允許80人在1200平方米同時參與互動。 這些影子的外觀直接參考了Samuel Van Hoogstraten 的雕塑“影子之舞”,這個雕塑於1675年在鹿特丹製造,它在地面上的投影的長短代表了惡魔與天使不同的意義。身體的電影被投影到建築物,交通工具上,他拉大了人們和城市之間的距離。

引用轉載

Ahua

介紹光塗鴉-引用介紹




紐西蘭27歲的年輕藝術家Karl D.D. Willis製作的的光塗鴉(Light Tracer)這是個交互的牆上「創作工具」,容許使用者或者玩家透過任何的光源在屏幕上書寫,塗鴉、繪畫和描摹圖像。光源由簡單的數碼錄影機追蹤後顯現在眼前的背後投影的顯示屏幕上。這個藉由光線的塗鴉系統可以用它來書寫字句或信息外,也可繪圖或者描摹臉、手任何透過光源產生的圖像。
這樣的技術我覺得可以用在學校上課用,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直接書寫黑板,或是會議上的簡報也可以直接書寫,演講者就不用被綁在前面,可以下台和觀眾互動。



Short Description:Light Tracer is a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which invites the participant to write, draw and trace images in real physical space. The participant is situated in front of a screen reflecting their own image, and by manipulating a series of light sources the participant can leave marks on the screen such as drawings, messages, and trace out physical objects such as faces, hands and bodies.
Artist Biography:Karl D.D. Willis is a New Zealand born, Tokyo based interaction designer/media artist, currently a research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Tsukuba, Japan.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examining what contributes to an engaging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nd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creativity has to the engagement of the user.
An ongoing theme in his work involves the creation of systems for user creativity. The Light Tracer project has to date been exhibited in a diverse range of events, from music festivals to conferences to featuring on broadcast television; taking place on both sides of the globe in Italy,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He has previously collaborated with Japanese programmer-artist Nao Tokui on Sonasphere, a generative audio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its subsequent exhibition at the NTT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in Tokyo, Japan.

文章為引用
Ahua

SPIN 轉

現代舞怎麼看才有趣?黃翊的跨領域舞蹈展演作品《SPIN 轉》,透過旋轉視點讓觀眾轉著看。這項作品藉著舞者身體與聲光、影像、互動機械等實驗性科技元素的結合,進而發展出舞蹈表演新可能,黃翊說:「運用旋轉的機械旋轉手臂同步拍攝正在舞台中央的舞者肢體,同時播放與流動的光束,我想創造出不同的舞台光景。」

 在這項計畫裡,黃翊找了國內數位藝術創作團隊「朗機工」跨領域合作。第一年讓旋轉的機械手臂同步拍攝舞者舞蹈、投影,還在機械手臂上加裝投影機投射出不同光源,讓舞者即興地跟隨光束舞動。第二年,他讓機械手臂進行規律旋轉,舞台上方裝置十三台投影機,讓更多光源與舞者互動。而這也是目前在國美館竹林內廳所展出的內容。

 黃翊表示:「觀眾如果只盯著牆壁上的攝影畫面,就可以看到舞蹈最完整、漂亮的一面,每個角度都有。但同時,觀眾也整體觀察舞者在舞台上狀況,視覺感是很豐富的。」

 未來兩年,黃翊希望能結合更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展,並希望能找到固定場地進行排練。「有了專業舞者、專業人員設計器材與燈光,明年也希望找來專業的音樂家,讓大家都有發揮創意的空間。當然,我也不希望只是無厘頭的拼命加進新東西,整個作品還是要以舞蹈為焦點。」

這件作品是我自己有去國美館看過,看完以後讓人印象深刻!場上有一隻機械懸臂,上面有著即時錄影機,四周的牆壁都是投影空間,而四周的投影內容則是懸臂在轉動時的即時影像,觀眾坐在四周,以360度的方式觀看整個演出,舞台著正上方也有投影機,在有的舞導中投影像至質感的物質,整個舞導時間不長,但卻讓人印象深刻。





(唔...我不知道怎麼嵌入影片ˊ ˋ)


佩芳

Siftables








作品名稱:siftables

創作媒材:MIT自行研發感應器
Siftables是類似由MIT早期可抓取介面(Graspable User Interfaces)延伸出來的東西,讓類似相框的方塊中的影像能夠互動,這種技術若是沿用到數位相框或是其他呈現影像的物品裡會是一個有趣的事情。

振欽

螞蟻上身 (Ants in the Pants)」互動藝術 (Siggraph 2008)


作品名稱:螞蟻上樹
創作媒材:背投影像、感應器(手套和底座)
「螞蟻上身 (Ants in the Pants)」是今年 Siggraph 2008 New Tech Demo 中最受歡迎的作品,它是日本Keiji Sato與Yoshimi Sato的研究作品。參與者要帶著具有觸動搔癢的特製手套,把手放在桌面上。藉著背投影影像偵測技術,桌面會爬出一隻隻螞蟻甚至大蟑螂,手套會把一隻隻的螞蟻與蟑螂吸進去,然後參與者把手套台離桌面舉高,此時手臂會有螞蟻、蟑螂爬過的搔癢感覺,爾後向桌面用力一甩,桌面會掉落一堆剛吸進的螞蟻與蟑螂。總之,這是件觸感互動蠻成功的數位藝術作品,沒有深澳意涵,只是讓你感受螞蟻上身的發麻感覺。
振欽

黑暗裡有光

作品名稱:智利電影戲劇團《黑暗裡有光》

創作媒材:前後投影機、舞台道具、前後布幕、影片

智利的「電影戲劇團」在電影與劇場之外,創造了第三種藝術型式─「電影劇場」,結合兩種層次的呼吸與溫度,產生魔術般的化學作用,引導觀眾進入一個既冷酷又溫暖、既黑暗又有光的情緒空間。
智利的「電影戲劇團」是2007年「林肯中心藝術節」西班牙語系列的開幕邀演團體。1987年成立時原本叫做「軍團劇團」,2006年劇團重組,改名叫作「電影戲劇團」,1987年成立時希望重整被多年獨裁政權摧殘的文化,並堅強每個智利人對文化的信念。十九年間多次巡迴歐、美、亞洲演出,作品以《惡童三部曲》(Gemelos)最受到世界矚目。2006年劇團重組,涵括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智利藝術家─這群藝術家們對於詩、文學、影像與音樂的共同追求,成功打造出一個令人驚豔的電影劇場,完美延展了劇場內的時空,確立了他們今後融合文學、影像、音樂的創作刑式。2007年8月《黑暗裡有光》首演,至今已巡迴智利、比利時、哥倫比亞、義大利、韓國等地,所到之處,皆以令人驚豔的電影劇場形式,帶給驚訝的觀眾嶄新的觀戲經驗。
《黑暗裡有光》改編自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卓.巴瑞柯的小說《不流血》,巴瑞柯是電影《海上鋼琴師》和《異旅情絲》的原著作家,多次獲得歐洲文學大獎。《黑暗裡有光》講述人性裡的傷痛與寬恕,故事回憶一個烽火的年代,小女孩尼娜躲在地洞,隔壁則是被屠殺的父兄,年輕殺手蒂托發現躲在地洞的尼娜,卻放過了她。而五十年後,垂垂老矣的尼娜和蒂托再度相見,一間燈光朦朧的咖啡館裡,復仇的黑夜裡有人性的曙光乍現,舞臺虛實交織的視覺效果,鋪陳出一則殘酷又悲憫的人性故事。
對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來說,影像是幫助他更流暢地說故事的工具;富有文學性的戲劇,加入無遠弗屆的影像後,可以讓舞台更自由,就像為觀眾開啟了一扇通往想像夢境的門,容許觀者在短短幾秒鐘內,看盡世界每個角落。導演薩卡爾說:「我確信我們已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實驗中,創作出了第三種形式─『電影劇場』;讓觀眾得以透過『現場』,進行穿越時空的旅程,看一場現場發生的電影,自己也身歷其中。」
與時下許多劇場常見的片段式、拼貼式的影像不同的是,導演薩卡爾和「電影戲劇團 」的夥伴從討論劇情開始,一幕幕畫出分鏡表,勘景、取鏡、拍攝、後製加上特效,完整製作出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專屬影片。演員們並在投影銀幕前的空間反覆走位、練習,終於讓《黑暗裡有光》天衣無縫地呈現出真人與影像的互動共生,分不清是演員的呼吸帶領著影像的節奏,還是影像的更種牽引了情節的發展。
智利的「電影戲劇團」演員細膩的演出,為冰冷的影像和殘酷的情節注入人性的溫度。才華洋溢的導演薩卡爾本身即是出色的演員,也是優秀的音樂創作者。2007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紀錄片《聖塔菲路》,即由薩卡爾創作的配樂特別受到媒體點名好評:「外持內張的小提琴合弦加強了戲劇效果,帶有探戈風味的輕快旋律又舒緩了令人窒息的緊張感。」而《黑暗裡有光》中悠揚的旋律,穿透銀幕,讓人低迴。

振欽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介紹互動藝術








隱形計劃 I

創作者 / 吳鼎武

創作媒材/技術: 錄像、攝影、紅外線探測器

系列作品: 隱形計劃 關鍵字: 隱形計劃、原住民、祭典、錄影裝置

作品說明隱形計劃之創作理念

有一次在欣賞有關原住民文化系列介紹的影帶中,突然閃過的一個念頭,而產生了「隱形計劃」的想法,起先僅僅只是想將影片中的實體人物(動態)藉助影視處理軟體Adobe Premiere將其清除掉,只剩下影子在實景畫面中,繼續其動態的動作。影子的動作可以是祭典的舞蹈動作如:杵之舞、口簧琴之舞等。對於抹去真實人形的影片,可以單槍投影機投射於任何型態的空間中,如舞會場所、展覽場所、儀式場所等。甚至可以將動態的影子舞投射在地上或牆上,或可以強光投射於夜幕低垂的夜空及薄霧間,並可與真實的人之間產生互動的機制感。況且這個想法可擴展至全球的原住民文化,與其他國家的原住民舞蹈產生交流互動的趣味性。

在創作的內容中可分為以下數項:1、抽離真實人形的動態人影影片5分鐘。2、抽離虛像人影的動態人形影片5分鐘。3、投射虛像人影於真實的人群中,例如:會跟蹤你走路的影子(當你被紅外線探測器偵測到時)。4、投射虛像人影(跳舞狀態)於真實的人群中。5、搗小米樁的人影影片2分鐘。6、不同族群的影子舞蹈相互交叉呈現。7、真人與影子跳舞。8、投射於霧中的影子舞。與影子共舞的創作理念,選擇原住民舞蹈的用意,是在於引起人們對於弱勢族群文化的關注,那影子的主人有一天,會與其文化母體走入歷史中,到時才是人類最大的損失。觀看在沒有真人演出的影子舞蹈中,應可體認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從影子的形態中可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外觀造形,比起真實的人形,更具有彈性及變化,可說是相當具有延伸表現的可行性。9、偉人的影子對照歷史中的罪人影子。10、真人與影子對調位置,即影子在地面上呈現站著的樣子,而真人則呈現在地面下的倒影模樣。11、走在天花板上的影子或腳印子。12、反白的腳印子對照黑的腳印子。13、不斷呈現動態變形的影子,如:人形、蝙蝠、鴨子、狗…等等。14、結合許多人影子的無真人宴會場所,同時再賦予人聲音。15、不同投影角度變化的人形影子。影子這原本不為眾人所注意的型態,終於可以單獨地欣賞它,這是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在影子上看不見細節的存在,有的僅僅只是形態的變化而已,無法察覺影子所呈現的表情模樣。雖然有些可惜,不過它卻具有真實人形所沒有的多元變化之外觀形態,而這些變化,正是表達感情的另一種最佳方式。然而,對於影子而言,雖然不具備細節的詮釋,但卻可藉由影子形態的整體,來判讀其所可能承受的訊息,如形態上附屬在影子主體中的配件,由於主體影子的動態呈現,而帶動配件的運動,所產生突現於主體影子上的奇怪造形,因此,正由於其所可能產生的戲劇性造形變化,更增添影子本身的可看性。

藉助這些奇怪的配件影子,可從中獲悉影子主體的確切訊息。亦可藉助原本主體人物(實體)及影子的動態影片,逐漸將其中實體人物部份漸漸淡出,且由上而下慢慢進行,直到足部為止,最後只剩下影子部份仍在地面上繼續運動,大約持續進行二至三分鐘左右,最後亦將影子部份,整體逐漸由黑漸漸淡出至無,最後只剩下陽光依舊。原本襯托在背景的原住民歌舞音樂,亦淡出成無聲無息。暗示著人類又在不知不覺中,由於缺乏維護及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而讓該文化消失在主流文化的歷史灰燼中。

這些影子的主人哪裡去了?(以原住民語泰雅族語發音)o.s.那些原來馳騁在山林間的子民──消失了嗎?這些暗示著沒有了主人的影子,仍舊是山的子民嗎?這些沒有了主人的影子,仍然是這塊土地及山林的主宰者嗎?是誰讓他們消失的?是你我的祖先佔據了他們原來的土地、善良與純真,是你我的祖先讓他們遠走他鄉,是你我的無知讓他們成為山中的霧,讓他們成為山林間,滿地的影子。覺悟吧!不要讓他們成為太陽光下的影子舞者。本主題亦可延伸至不同種族的轉喻上,如北美洲印第安原住民、中美洲馬雅人、澳洲毛利人、印度尼西亞洲矮黑人、非洲黑人等各地原住民的祭祀舞蹈,可逐一進行無人影子舞的計劃,擴充至不同原住民的族群暗喻上。讓影子計劃成為全球關注的世界原住民文化保存及重視的課題。